全网整合营销服务商

电脑端+手机端+微信端=数据同步管理

免费咨询热线:4009-999-999

听年近九旬的女排“保姆”讲述女排“娘家”的

  电影《夺冠》热映,女排姑娘和女排精神再度引发热议。

  影片一开头,观众的思绪就被镜头带回了福建漳州训练基地——中国女子排球队成立的地方,女排人的“娘家”。

  

  基地成立初期的竹棚训练馆 李京泽 摄

  1972年,国家体委筹建女排训练基地时,顾化群便来到这里负责后勤工作,最忙的时候他一个人要兼顾200多名队员的衣食住行,大家都称他为“顾大叔”。退休后,顾化群也没有离开训练基地,他拿起了照相机,记录一代代女排的训练、比赛和生活。

  在距离基地不远的家中,年近90岁的他翻开厚厚的相册,讲述了许多《夺冠》未呈现的故事。故事中,老女排的训练条件比电影观众看到的还要艰苦,生活里也有苦中作乐的瞬间,那是一段充满青春的激情岁月。

  

  顾化群老人在漳州训练基地为参观团讲述女排故事 李京泽 摄

  女排精神起源于竹棚

  布满球印的墙面,简陋的器材,这是电影中女排场馆的样子。实际上,这相比基地成立初期的场馆条件已经有了质的改变。

  据顾化群回忆,筹建女排基地初期,有关部门仅拨付了3万人民币的资金用于建设,当时驻漳州的部队拉来了500根大毛竹作为搭建场馆的主要材料。之后,再铺一地煤渣,盖上由细沙、白灰和红土压实夯平而成的“三合土”地面,一座竹棚训练馆就在不到30天的时间建了起来。

  运动员训练在上面翻滚,滚掉了上层的土,露出了煤渣,“那个煤渣像刀子一样”,顾化群说,姑娘们的腿和手肘被磨出血是常有的事,这让他看着十分心疼。

  那时候,对于女排艰苦训练有一段五句话的总结:滚上一身泥,磨去几层皮,不怕千般苦,苦练技战术,立志攀高峰。

  从“竹棚精神”到“女排精神”,永不言弃、刻苦拼搏的劲头一脉相承。

  

  女排获得五连冠之后漳州训练基地建起的宿舍,命名“冠军楼”。李京泽 摄

  不服输的姑娘们

  “200多个运动员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,她们目标就是要让五星红旗在国际球场上升起来。”

  顾化群说,老女排队员们每天训练8到10个小时,有的甚至达到12个小时,她们让顾大叔排了时间表,一个比着一个的苦练。

  让他印象最深的是有“拼命三郎”之称的曹慧英,“这姑娘太能吃苦了,训练时候断过手指、伤过半月板、腰里插着钢板依然坚持训练。”

  除了曹慧英,来自陕西女排的16岁小将曹淑芳也是个“铁人”,她在滚翻时导致大腿受伤昏倒在场地上,送医后,医生在她大腿上清洗出40多粒沙子。

  经过艰苦的训练,1981年第3届世界杯,中国女排在最后决战中力压卫冕冠军日本队,首次登上世界巅峰。

  

  漳州训练基地内女排运动员签名的排球模型 李京泽摄

  那一夜举国欢庆。在漳州训练基地,顾化群和十几个工作人员围着收音机听到了这个消息,紧接着在国家体委的电话里得到确认。工作人员们兴奋地跑到外面,点燃了早就准备好的庆功炮竹。

  顾化群说那是一个无眠的夜晚。他听一位北京的朋友说起,很多人跑到街上敲锣打鼓,没有锣和鼓的就拿着脸盆敲。

  女排的这次胜利提振了中国人的士气。以后的许多年间,这个国家队的无数次胜利都牵动着国人内心的喜悦和自豪。

  

  女排队员穿过的训练服 李京泽

  被漳州优待的国家队

  “顾大叔,有没有好吃的?”

  这是女排姑娘们最喜欢问顾化群的一句话,对于这些与自己孩子年龄相仿的队员,他总是想方设法地为她们攒点零食。

  当每次被问到,顾化群就会指向他的抽屉,里面总是有一些水果和糕点,不会让姑娘们空手而归。

  跟着女排去厦门等城市比赛时,主办方都会在桌子上摆一些水果和小食品,队员们腼腆不会自己拿。“她们不好意思,我好意思”,顾化群拿起水果塞进她们的大衣里,一边塞一边嘀咕着“你们训练苦,吃点没关系的。”

  

  女排训练场地,电影《夺冠》取景地 李京泽 摄

您的项目需求

*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,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。